LABUBU的泼天富贵,泡泡玛特的供应链能否接住?
序幕:东莞工厂的“不眠之夜”
2025年8月,广东东莞一家泡泡玛特合作工厂的车间里,寂静被机器的轰鸣声撕裂。一台“锁模力”高达200吨的精密注塑机,正不知疲倦地为一个个不足150克的LABUBU毛绒玩具“吞吐”着塑胶本体。
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战场。160摄氏度的搪胶原料,要在5秒内被精准灌入模具;紧接着的3秒,粗壮的机械臂必须完成脱模。任何一丝迟疑,都意味着效率的损失。从机器中诞生的LABUBU“半成品”,随即被送往数千名熟练工人手中,进入“手工车缝”环节。工人们两班倒,机器几乎永不关机。
在这场机器与人的合力竞速下,这家工厂LABUBU的单日产能,终于被拉升到了10万只。放眼整个广东,这样的生产线还有很多。到2025年8月,泡泡玛特毛绒类产品的单月总产能已超过3000万只,相比五个月前,增幅超过惊人的1000%。
然而,这依然不够。市场的渴求,像一个无底的黑洞,远远超出了生产线的极限。
幸福的烦恼:“我不敢签那个字”
“LABUBU去年的增长太快了。有时候大家拿过来的订单量太大,我都不敢签那个字。”泡泡玛特联席COO司德的这番话,精准地描绘了2024年春节后公司面临的“幸福烦恼”。
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,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48.1亿元的营收,同比暴增668.0%,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34.7%,成为这家市值超4300亿港币潮玩巨头最强劲的“收入主引擎”。
泼天的富贵从天而降,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产能焦虑。2024年二三季度,市场终端出现了长达数周的“脱销”状况。“一娃难求”的呼声,从消费者端层层传递,最终变成了压在供应链身上的重担。公司紧急协调了多个原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工厂,但依然杯水车薪。
产能,真的不够用了。
一位知情人士透露,当时泡泡玛特的供应链体系面临的是全方位的困难:人手不足、设备落后、产能资源匮乏、需求与产能的协同能力薄弱……一个生动的细节是,供应链团队超过30%的成员,都是2024年才紧急入职的新人。“他们可能刚拿到工牌,就直接被派去前线‘打仗’了。”
高速换胎:一场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革命
面对危机,泡泡玛特开启了一场“高速公路上换零件”式的供应链大升级。公司创始人王宁在内部断言:机会在于生产三要素的重构——生产力、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。
第一步:说服数千家代工厂一起“进化”。
一位合作工厂主回忆,2024年泡泡玛特找到他,希望他能引入自动化设备,升级打包环节。起初,他并不情愿投入巨资,甚至试图说服对方“保持现状”。但最终,他被泡泡玛特描绘的未来和一张支持设备升级的“支票”打动了。“他们给我算了一笔账,更换设备后,我这块的产能未来可以扩大三到五倍。”
这只是一个缩影。泡泡玛特开始系统性地推动合作工厂进行自动化和数字化升级。在喷油涂装线,大批量更换自动化产线,使产线人数同比下降50%;在质检环节,推广“激光打标法”,逐步取代了低效且易出错的人工肉眼质检。
第二步:重塑内部“产销协同”的大脑。
LABUBU的爆火,也暴露了泡泡玛特原有“销售预测-生产计划”链路的滞后性。过去,为了避免库存积压,公司在做销量预测时,会过度依赖以往的销售经验。但LABUBU的毛绒材质,让泡泡玛特意识到,材质本身也会成为引爆销量的关键变量。
公司迅速调整,彻底打通了销售预测和生产计划两个环节,将市场上正在发生的真实需求权重提至最高。同时,在供应链管理中心,泡泡玛特开始打造一条“柔韧供应链”——它不仅要敏捷(Agile)、随机应变(Adaptable)、协同(Aligned),更要具备强大的“韧性”,以应对突发的订单波动。
这一系列宏观与微观的组合拳,效果立竿见影。2022年,泡泡玛特的平均返单周期是4到5个月;到了2024年,这个数字被压缩到了1至1.5个月,在紧急状态下甚至能做到两三周。效率提升了近三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