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研究:森大集团的非洲征途——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
副标题:乐舒适(Softcare)如何通过深度本地化,成为非洲卫生用品之王
摘要
本案例研究旨在剖析中国企业森大集团及其旗下品牌乐舒适(Softcare)在非洲市场的成功路径。与传统“走出去”(Go Out)的出口贸易模式不同,森大集团采用了一种更彻底的“走进去”(Go In)战略,通过构建深度本地化的渠道、生产和管理体系,成功将乐舒适打造为非洲第一大卫生用品品牌。本案例将详细拆解其从早期贸易商到本地化产业巨头的演变过程,分析其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渠道策略、本地化生产的成本优势,以及在面对新兴电商挑战时的未来走向,为探索新兴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蓝本。
一、 引言:肯尼亚货架上的“中国谜题”
走进肯尼亚任何一家日化商店,宝洁的“护舒宝”等欧美品牌占据着显眼位置,这是全球化的常态。然而,在它们旁边,一款名为“Softcare”的卫生巾往往销量更佳。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,这个品牌闻所未闻。但这个“陌生”的品牌,却是不折不扣的“非洲销冠”,其源头,正是一家深耕非洲二十余年的中国企业——森大集团。
截至2024年,乐舒适在非洲的婴儿纸尿裤和卫生巾销量均位列市场第一,年销售纸尿裤超41亿片,卫生巾超16亿片。其母公司乐舒适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8月二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冲刺IPO。这一现象引出一个核心问题:在一个由欧美巨头长期主导的市场,一个中国品牌是如何实现后来居上,成为“非洲之王”的?答案在于其战略的根本性转变:从单纯的商品出口,演变为产业和生态的深度植入。
二、 战略演进:从“国际倒爷”到“本地链主”
第一阶段:“走出去”的贸易红利与危机(1997-2003)
森大集团的创始人沈延昌,是上世纪90年代前往非洲的早期“淘金者”之一。他最初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“国际倒爷”:利用尼日利亚等国制造业薄弱、工业品极度匮乏的现状,充当连接“中国工厂”与非洲市场的桥梁,通过信息差和人脉赚取贸易差价。这是一个典型的“走出去”模式——产品销往海外,但企业本身并未在当地扎根。
然而,这种模式的窗口期极为短暂。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涌入,信息壁垒被打破,出口贸易迅速陷入价格战的红海,利润率急剧下滑。沈延昌敏锐地意识到:**谁能直接掌握买家,谁就能决定生意的走向。**单纯的贸易商没有未来,必须从市场的边缘走向中心。
第二阶段:“走进去”的深度扎根(2004至今)
2004年,森大在加纳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,标志着其战略从“走出去”向“走进去”的根本性转变。这一步,比亚非闻名的“手机之王”传音还要早。
渠道革命: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笨办法
当时,非洲本地的分销网络几乎被深耕数代的印度裔商人垄断。森大没有选择与这些一级代理商正面竞争,而是采取了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策略。他们直接下沉到社区、村镇,寻找并赋能被忽视的二级代理商。
为了建立信任,森大打破了当地“破损自负”的行规,主动承担运输损耗;帮助经销商建店、投放广告;甚至对一线工匠设立积分奖励。在互联网远未普及的年代,这些看似效率不高的“笨办法”,为森大构建了一张深入毛细血管、排他性极强的线下渠道网络。这张网络,成为了其日后最坚实的护城河,使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,迅速将新产品铺满货架。产业植入:从卖产品到建工厂
有了强大的渠道作为基础,当2009年非洲城市化进程加速、日用品需求激增时,森大迅速切入卫生巾和纸尿裤市场。面对宝洁、金佰利等高价的欧美品牌,森大再次使用了经典的“中国制造”方法论,并将其升级为“非洲本地制造”。
截至2025年4月,乐舒适已在8个非洲国家设立工厂,拥有51条生产线。本地化生产带来了三大核心优势:成本优势:显著降低了劳动力、关税和物流成本,使其产品价格能做到欧美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,精准切入非洲最广阔的消费层级。
供应链韧性:通过“全球采购关键原料 + 本地化生产”的模式,既利用了全球供应链的优势,又保证了本地供应的稳定。
本地化认同:从“外来商人”转变为“本地工厂”,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,赢得了政府和民众的认可与支持。
管理现代化:全球视野下的精细运营
为了管理遍布30多个国家的庞大业务,森大引入了现代化的数字工具。通过CRM系统精细化管理超过2800家客户,通过SRM系统实现全球采购流程的可视化管控。同时,将管理和贸易中心设在迪拜,利用其全球枢纽的优势,连接市场(非洲)、人才(全球)和资本,展现了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公司架构。
三、 市场洞察:在匮乏与希望中寻找机会
森大的成功,离不开对非洲市场本质的深刻理解。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刻板印象中的贫穷与动荡,更是巨大的人口红利与结构性机会。
蓝海市场:非洲拥有全球最快的人口增速,但卫生用品渗透率却极低(婴儿纸尿裤约20%,卫生巾约30%),远低于发达市场的70%-90%。这是一个规模将超56亿美元的巨大增量市场。
社会痛点:低渗透率背后,是严重的“月经贫困”等社会问题。许多妇女和女孩因无法负担卫生用品而面临健康风险和心理创伤。乐舒适的低价策略,不仅是商业行为,在客观上也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,具有正向的社会价值。
消费分层:欧美品牌占据金字塔顶端,但非洲市场的主体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。乐舒适通过多品牌战略(如平价的“Maya”和中端的“Softcare”),精准覆盖了从基层到中产的广泛人群。
四、 未来的挑战:电商新浪潮下的攻与守
尽管乐舒适在线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功,但其依赖低价和传统渠道的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。
增长放缓与价格压力:招股书数据显示,乐舒适的收入增速有所放缓,婴儿纸尿裤的平均售价呈下降趋势,显示出维持性价比优势的压力。
电商的崛起:以Jumia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非洲正高速发展。线上渠道的竞争逻辑与线下截然不同。宝洁等国际巨头正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灵活的线上促销(如大包装降低单片价格),对乐舒适构成直接威胁。
核心问题:乐舒适的线下渠道壁垒能否有效转化为线上优势?当价格信息更加透明,竞争对手可以直接触达消费者时,它能否找到除了“低价”之外新的护城河?
结论: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范式
乐舒适的案例,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提供了一个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的完整范本。它的成功并非仅仅源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,而是建立在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战略体系之上:
战略耐心:愿意花费数年时间,用“笨办法”构建深度的渠道网络,而非追求短期贸易利润。
深度本地化:将生产、管理、甚至社会责任都深度融入本地,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,而非一个“外来者”。
市场敏感度:精准洞察新兴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和社会痛点,以“市场可负担”的产品撬动最广阔的需求。
从最初的“国际倒爷”,到如今的“非洲第一”,森大集团的故事雄辩地证明: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,真正的成功不再是简单地把商品卖到全世界,而是有能力在目标市场“再造”一个本地化的产业生态。而现在,摆在它面前的新课题是,如何将这场漂亮的“地面战”优势,延续到正在开启的“空中战”(电商)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