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创优品叶国富:用“金融手术刀”和“IP选秀场”,干翻“线下已死”的预言
当几乎所有人都奔向线上寻找流量解药时,名创优品的叶国富,却一头扎进了最不被看好的线下零售,挖出了一口商业的源头活水。
这是一个反常识的故事。在一个电商高歌猛进,实体哀鸿遍野的时代,一个卖着10元杯子、15元眼线笔的“十元店”,如何能席卷全球,开出近8000家门店,并让加盟商在一年半内回本?
不久前,在与罗永浩的一场对谈中,叶国富揭开了谜底。他的答案没有复杂的理论,却像一把锋利的刀,剖开了零售业最核心的秘密。
“伪命题”之争:你的产品,配得上用户的钱包吗?
故事要从那个著名的“电商颠覆论”讲起。
十多年前,当马云断言“电商将基本取代实体零售”时,整个行业噤若寒蝉。叶国富是少数几个敢公开反驳的局内人,他当时直言,这是“痴人说梦”。
今天,当罗永浩再次抛出这个老问题,叶国富的思考已经跃迁到了新的层次。
“别再纠结线上还是线下了,这是个伪命题。”他挥了挥手,仿佛要拨开笼罩在零售业头顶多年的迷雾。“消费者归根结底是为‘好东西’买单,而不是为‘渠道’买单。”
他以小米为例,这个曾经最纯粹的互联网品牌,如今“小米之家”不也遍地开花?本质上,只要产品足够好,它就能穿越渠道的壁垒,直达用户。反之,如果你的东西一无是处,哪怕开在天堂的入口,也无人问津。
这个洞察,源于他骨子里的基因——一个“逛街癌”晚期患者的直觉。叶国富的两次创业,都始于“逛”。第一次陪女友逛街,发现了饰品店的蓝海;第二次,也就是名创优品的诞生,则源于他在日本街头的一次“文化休克”。
他被那些设计精美、品质卓越、价格却低到不可思议的生活杂货铺深深震撼。“这么好的模式,中国居然没有!”这个念头,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零售帝国。
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:好看、好用、还便宜,这本身就违反商业常识。要让这个“不可能三角”成立,叶国富必须找到一个无人发现的杠杆,撬动整个传统供应链。
三记“巧劲”:一个零售商的金融突袭
在对谈中,叶国富透露,加盟商的毛利高达38%,这个数字让身经百战的罗永浩都两眼放光,当场盘算起开店的可能性。支撑起这个利润空间的,正是叶国富破解行业顽疾的三记“巧劲”。
第一招,也是最核心的一招,是用金融的“手术刀”,精准切除了零售业的“账期毒瘤”。
传统零售业最大的病根是什么?账期。渠道商先拿货去卖,三个月、半年甚至更久之后再给供应商结款。这漫长的等待,将资金成本和坏账风险,像一座大山压在供应商头上,他们只能将这些成本转移到报价里,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。
叶国富的做法堪称颠覆。他跑到广交会,找到那些为迪士尼、香奈儿代工的顶级外贸工厂。这些工厂审美在线、品质过硬,但常年做出口,不懂也不敢碰国内市场复杂的“潜规则”。
叶国富递上的橄榄枝简单粗暴:“我不用账期,现金采购,当场结清。”
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你是一个工厂老板,前一个采购员要求你铺50万的货,承诺半年后回款;后一个叶国富拎着一箱现金,要买断你50万的货。你会给谁最低价?
答案不言而喻。叶国富用金融逻辑,对传统供应链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。他拿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底价,这正是他敢于将一个设计精良的杯子标价10元的底气。
解决了成本,扩张就成了一场顺水推舟的游戏。他的第二招,是打造“躺平式”加盟模式。
叶国富说,他从未花过一分钱广告费去招商。他的方法论是:让店铺本身,成为最好的广告牌。
他总是在一座城市最好的商场、最好的位置开一家样板店。因为极致性价比,门店自然会排起长龙。那些嗅觉灵敏的潜在加盟商,在亲眼目睹了火爆的生意后,会主动找上门来。甚至最早的海外加盟商,都是来中国旅游时被门店吸引,自己摸到办公室要求合作的。
他的加盟模式对投资者极其友好,更像是一种“投资合伙”。加盟商只需负责出钱和利用本地资源找到好铺面,剩下从装修、铺货、运营到店员培训的所有脏活累活,总部全部包办。投资者只需“躺着”,就能分享那38%的毛利。
这种模式得以成立,依赖于他的第三招:极致简化的运营。
他严禁店员向顾客推销,培训手册只有三条:上货、搞卫生、防盗。“别去打扰顾客,让产品自己说话。” 这背后是他对产品的绝对自信——真正的好东西,不需要导购的喋喋不休,用户自己会做出判断。
终极野心:从“杂货铺”到“全球IP选秀场”
如果故事到此为止,叶国富只是一个精于算计和资源整合的零售天才。但这盘“杂货铺”的生意,只是他的第一曲线。
“名创优品未来不再是一家零售公司,而是一家全球领先的IP平台公司。”对谈中,他抛出了这个惊人的转型宣言。
翻译一下:过去,我们买的是杯子的“功能价值”;未来,我们买的是印在杯子上那个文化符号的“情绪价值”。**因为功能有价格天花板,而情绪,无法比价。**一个普通杯子卖10元,但一个印着你心爱IP的杯子卖50元,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抢购。
在中国,这条赛道上已经有了一个巨头——泡泡玛特。叶国富毫不避讳,将当下的格局形容为“南名创,北泡泡”。
但两者的打法截然不同。泡泡玛特是纵向打深,押注一个超级IP(如Molly),做深做透。而名创优品的打法更像互联网平台,是横向做宽。
叶国富把全球近8000家门店,变成了一个巨大的、永不落幕的“IP选秀场”。
他不去赌下一个Molly是谁,而是用市场去筛选。他放出豪言:“我准备每年‘浪掷一个亿’的预算,就用来签各种新IP。”他将签下的大量IP快速产品化,铺进8000家门店。哪个IP能火,后台数据一目了然。一旦发现爆款苗头,便立刻集中所有资源猛推。
他要的不是省钱,而是用钱换数据和速度。这已经不是零售思维,而是平台思维。
顿悟时刻:从IP出海到抄底永辉
支撑这场豪赌的,是叶国富在今年初的一次“顿悟”。
他说,中国未来的国运,一手抓科技,一手抓文化。科技出海有华为,那文化出海靠什么?就靠这些承载着中国审美和价值观的IP文创产品。他意识到,名创优品正站在“文化出海”的时代风口上。
这个顿悟,也解释了他最近另一个让市场震惊的举动——重金抄底永辉超市。
一个卖“小玩意儿”的,为何敢接“超市”这么重的盘子?
答案是,他去“朝圣”了胖东来,并亲眼见证了后者帮扶一家濒临倒闭的永辉超市后,首日销售额暴涨13倍的“神迹”。这让他彻底看清了中国超市的生死局。
传统超市为什么会死?因为它们本质是“二房东”,靠收“上架费”把货架“出租”给品牌方,它们不关心消费者要什么。而胖东来、山姆、Costco为什么能封神?因为它们是消费者的“产品经理”,它们用专业眼光为用户精挑细选,只卖最好的东西。
“胖东来模式,是中国超市唯一的出路。” 叶国富当场断言。
十年前,他就梦想在中国做一个Costco。现在,他要亲手实现它,做一个更适合中国人的“山姆”——不收会员费,满足中国人“少量、高频、求新鲜”的购物习惯。他接手永辉后,换人、换供应链、关店,大刀阔斧,只为“推倒重来”。
从名创优品的IP平台,到新永辉的“买手制”,叶国富的商业逻辑一以贯之。他看透了,这个时代的零售,光做一个“渠道商”已经没有未来。
未来的终局,属于那些真正为用户创造和筛选价值的“产品经理”。这或许才是穿越所有周期,颠扑不破的商业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