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行业案例
  3. 「隐形冠军」Ulanzi:一个中国“卖铲人”如何成为全球千万视频创作者的“军火商”?

「隐形冠军」Ulanzi:一个中国“卖铲人”如何成为全球千万视频创作者的“军火商”?

  • 发布于 2025-11-05
  • 6 次阅读

一个你或许从未听过的中国品牌,如何在十年间悄无声息地做到全球第一?


在深圳,一家名为“唯迹科技”的公司,用旗下品牌Ulanzi(优篮子)回答了这个问题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确认,Ulanzi已成为“2024年摄影配件全球销量领先”的品牌。他们不造相机,不产镜头,却将3400多款“小零件”卖到了190多个国家,成为全球超1000万内容创作者背后那个默默递上工具的人。


创始人邹青(William)说,这本质上是一门“效率生意”。但在“效率”二字的背后,是一个关于精准洞察、像素级运营和全球化野心的故事。这更像一场持续十年的精准狙击,目标是那个正在爆发的“创作者经济”宇宙。


Ulanzi的故事,不是一个一剑封喉的传奇,而是一场积小胜为大胜的“像素级”胜利。


时代的缝隙:在巨头转身处发现新大陆

故事始于2015年。那时的摄影世界,泾渭分明。一边是佳能、尼康们构筑的专业壁垒,设备笨重、复杂且昂贵;另一边,是iPhone掀起的移动摄影浪潮,轻便但欠缺专业拓展性。


“一个巨大的市场真空地带正在形成。”在跨境电商和手机分销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邹青,敏锐地嗅到了变化的气息。两个关键信号让他确信,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。


信号一,来自大洋彼岸。美国Vlog鼻祖Casey Neistat正用视频日志颠覆着内容叙事的方式,他让世界看到,一个人、一台简单的相机,就能创造出巨大的影响力。信号二,则是Photojojo等品牌推出的手机外接镜头,它们像一个个微小的“插件”,宣告着手机摄影专业化的可能。


邹青顿悟:当人人都能创作时,创作的工具必然会经历一场“民主化”革命。 笨重的“长枪短炮”将被请下神坛,轻量化、便携化、高性价比的配件,将成为新一代创作者的“标配武器”。


这个洞察,成为了Ulanzi的原点。他们要做的,就是为这群新兴的“数字游民”和“单兵作战”的创作者,提供一套完整的“轻量化作战装备”。


Ulanzi的三级火箭:从卖产品到筑生态

看清了方向,如何抵达?Ulanzi的十年,可以拆解为一套教科书式的“三级火箭”增长模型,推动其从一个深圳的小团队,跃升为全球影像生态的构建者。


第一级火箭:精准卡位——做创作者的“贴身助理”


创业初期,Ulanzi没有好高骛远,而是选择了一个极致的单点切入:解决创作者最头疼的那个“小麻烦”。


他们的第一个爆款是手机三脚架和相机快装板。这些产品看似简单,却直击痛点:让单人拍摄成为可能,让设备切换更加高效。他们不制造相机,却通过这些配件,让更多人轻松地“拿起”了相机。


Ulanzi的创新秘诀,被邹青总结为UCD(用户共创模式)。“用户的一张手绘图,一条私信,都可能成为一个产品的雏形。” 爆款产品“设备树”(Gear Tree)模块化支架,就是一个用户为了解决桌面杂乱问题而提出的构想。这种近乎“贴身服务”的产品开发模式,让Ulanzi总能比竞争对手更快、更准地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,迅速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。


第二级火箭:矩阵突围——从“单品爆款”到“品牌军团”


当Ulanzi品牌在大众市场攻城略地后,一个天花板也随之出现:如何覆盖更专业、更高价值的用户群体?


唯迹科技的答案是,构建一个覆盖不同用户圈层的“品牌军团”。


2020年,他们内部孵化了高端子品牌“FALCAM小隼”,用更精良的设计和工艺,对标专业摄影市场。这如同丰田推出雷克萨斯,在“大众市场”和“专业市场”之间建立起防火墙和连接器。


而真正奠定其全球王者地位的,是2025年那场石破天惊的收购——将美国标志性摄影配件品牌JOBY宙比纳入麾下。JOBY的“八爪鱼”三脚架是无数摄影爱好者心中的经典,拥有强大的品牌资产和线下渠道。


至此,Ulanzi(大众)、FALCAM(专业)、JOBY(经典IP)三驾马车形成。这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线扩张,而是在全球市场构建起了一道深邃的“品牌护城河”。 邹青解释道:“JOBY的渠道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更多海外消费者手中,而中国的供应链和创新优势,又能反哺JOBY,赋予这个经典品牌新的活力。”


第三级火箭:渠道飞轮——让世界成为“直达货架”


如果说产品和品牌是火箭的“弹头”,那么渠道就是其强大的“推进器”。


邹青的跨境电商背景,让Ulanzi从诞生的第一天起,就拥有全球视野。他深知传统分销模式层层加价的弊病,决心用电商的逻辑重塑游戏规则。


“生而全球”,对Ulanzi而言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套精密的“渠道算法”。


他们像一个精明的“地图绘制师”,在全球各大电商平台精准落子:北美主攻亚马逊和TikTok Shop;拉美深耕Mercado Libre;东南亚则聚焦Shopee和TikTok。在线下,产品已打入欧美主流KA门店,经销商网络遍布80多个国家。


2024年起,这套算法开始升级,进入“深度本地化”阶段。邹青将全球划分为七个大区,在巴西、印尼等高增长的新兴市场,成立本土公司,搭建本地团队。“巴西年轻人‘及时行乐’的文化,让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需求旺盛,可以实现每年200%的增长。”


这套线上线下、全球本土结合的渠道飞轮高速旋转,将Ulanzi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,也带来了惊人的增长——2025年,公司预估收入将比两年前翻两番,达到13亿元。


终局思考:当视频成为“新母语”

十年磨一剑,Ulanzi的故事走向何方?


邹青认为,中国企业出海正在从“供应链出海”进入“创新出海”的阶段。而他看到的终局,远不止于卖配件。


“人类文明的发展,本质是内容的沉淀。”他判断,随着AIGC等技术降低创作门槛,视频正在成为人类表达的“新母语”。在这个不可逆的趋势中,所有为内容创作者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的工具和服务,都将拥有巨大的价值。


这正是Ulanzi的未来蓝图:从一个卖配件的“军火商”,进化为一个赋能创作者的“一站式生态服务商”。 他们每年投入数千万进行IT研发,不仅为了优化内部效率,更是在探索AI硬件等新业务,希望能为创作者带来指数级的效率提升。


站在新十年的起点,Ulanzi的征程,是从为一千万人的创作“递上工具”,到为下一代人的表达“铺就通路”。


当视频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,那个最早洞察趋势、并为之打造了最称手“工具箱”的中国公司,其故事或许才刚刚写下序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