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应链视角下的物流思考与知识体系重构

供应链视角下的物流思考与知识体系重构

供应链视角下的物流思考与知识体系重构

从价值流动、系统能力和全球变革中,重新审视物流的本质与未来

重新认识物流与供应链

graph TD SC[供应链整体] --> PL[计划层] SC --> EX[执行层] SC --> VS[可视层] PL --> DP[需求计划] PL --> SP[供应计划] PL --> IP[库存计划] EX --> SO[销售订单] EX --> PO[采购订单] EX --> LO[物流订单] EX --> WO[仓库订单] VS --> WT[物流跟踪] VS --> IT[库存跟踪] VS --> ET[异常处理] LO -.-> |支持| VS LO -.-> |执行| PL style LO fill:#f96,stroke:#333,stroke-width:2px style SC fill:#bbf,stroke:#333,stroke-width:2px

物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本身就是供应链价值流动中不可或缺的"血管"和"神经"。将它单独拎出来,如同只研究血管而不关心血液成分、心脏动力和身体需求,必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

本文从供应链的整体视角,重新审视物流问题,探讨在全球变革背景下,物流如何转型升级,以及未来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。我们将通过四个核心问题,展开对物流本质的思考:

为什么要从供应链视角看物流?

探讨物流价值的本质,挑战传统"成本中心"的思维定式

物流人的角色与挑战

物流的绩效是否仅仅取决于物流人的努力?系统能力的重要性

全球变革下的供应链重构

从地缘政治视角,分析全球化底层逻辑变革与韧性供应链构建

未来物流人才的能力结构

从"传统物流人才"到"复合型价值链管理者"的转变

核心问题:为什么要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待物流问题?

物流的存在性是因为有了价值流动。物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本身就是供应链价值流动中不可或缺的"血管"和"神经"。将它单独拎出来,如同只研究血管而不关心血液成分、心脏动力和身体需求,必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

挑战常识

传统认为物流是"成本中心",追求的是"更快、更省"。但从供应链视角看,物流的终极目标不是"效率最高",而是"价值最优"

最低的物流成本可能导致库存积压、响应迟缓,损害整体供应链的韧性和客户满意度。最优的物流决策,是在平衡成本、速度、可靠性、灵活性后,对整个供应链(乃至企业战略)贡献最大价值的选择。物流的"好"与"不好",最终要由它所支撑的供应链的整体表现来评价。

引申思考:我们是否常常陷入"物流优化"的陷阱,而忽视了优化物流的前提是优化"流动的需求"本身?(例如,通过更精准的预测、更合理的库存策略、更协同的产销计划来减少不必要的物流活动)。物流的最高境界,也许是通过供应链的智慧,让某些物流环节变得"不再需要"

物流做的好不好是物流人做的不够努力吗?

5300万物流从业者是不是无法摆脱"牛马"的命运?物流人干的越多,越勤奋,是不是物流的绩效水平就越高?物流的绩效,更多是系统能力、战略选择和协同水平的体现,而非仅仅是执行者的汗水指数。

当前大量的物流问题常常是供应链问题的"症状"而非"病根"

销售部门为了冲业绩,承诺无法兑现的交付时间,压力最终传导到物流。

采购部门为了低价,选择了交期不稳的供应商,导致物流计划频繁被打乱。

生产部门计划调整频繁,导致仓库爆仓或频繁调拨。

缺乏准确的需求预测和库存数据,导致物流资源配置失当。

信息系统割裂,数据不透明,导致物流决策滞后或失误。

物流人再努力,也无法弥补上游决策的失误和系统性的缺陷。 用"战术上的勤奋"掩盖"战略上的懒惰"或"系统性的低效",是一种事倍功半的行为,值得我们深入反思。

回到问题,我们更应该问:企业是否为物流部门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?是否赋予了他们参与前端决策的权力?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?是否投入了足够的资源(技术、人才、资金)来支撑现代物流体系的运转? 物流人需要的是赋能,而不是通过人海战术获得的廉价服务,换句话说,这种廉价建立在对底层劳动者的剥削基础上。

如何看待当下的时与势?中美之间从摩擦到冲突,如何构建高韧性的供应链?

全球化底层逻辑和力量格局发生的根本性转变

过去基于"效率优先、成本最优"的全球分工体系正在瓦解,取而代之的是"安全优先、信任和价值观"开始深刻影响供应链布局。这不是某个环节的故障,而是整个游戏规则的重塑

  • 最大的债务国面对巨额海量债务的风险,以及国内蓝领阶层的贫困,是全球化带来的实际损害的承担者。
  • 中国从加入全球分工体系,到成为世界工厂,也迫切需要转型发展,让内需拉动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引擎,而不仅仅依靠投资和出口。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能力不足美国的1/3,内需拉动要求全面脱贫,要求高质量内循环,要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…… 用大视角来看待宏观大局。
  • 支撑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"共同假设"已不复存在(例如,经济融合必然带来政治趋同的假设)。现在是不同发展模式、安全关切和国家利益的直接碰撞。供应链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阵地。

为什么要构建韧性供应链?

动态适应能力

韧性不是简单的"备份"或"冗余",韧性是一种动态的适应能力、恢复能力和进化能力。它不是要建立一个"永不中断"的供应链(这几乎不可能),而是要构建一个在遭遇冲击时能够快速感知、灵活响应、迅速恢复并从中学习、变得更强的体系。

风险管理

韧性不是"去风险化",而是"管理风险组合"。完全规避风险是不现实的,关键在于识别、评估、监控关键风险点,并通过多元化、透明化、数字化、协同化等手段,提升对不确定性的承受力和应对能力。

效率与韧性平衡

韧性甚至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时候牺牲部分效率。过度追求精益(Lean)可能导致脆弱(Fragile),需要在效率(Just-in-Time)和韧性(Just-in-Case)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。这需要战略定力和长期投入。

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,企业需要思考:我们的供应链是建立在哪些正在动摇的假设之上?我们是否有能力在"效率"和"安全/韧性"之间做出明智的取舍?我们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供应链的"能见度"和"应变力"?韧性供应链建设,是成本中心,还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?

现有的物流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还能不能应对未来的发展需求?

未来需要的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"物流人才",而是具备"供应链思维"的"复合型价值链管理者"。只懂仓库、运输、报关等操作性技能的人才,其价值正在被技术(自动化、智能化)快速稀释。

我们常常关注"硬技能"(如驾驶、叉车操作、软件使用),但未来更稀缺的是"软技能"和"整合能力"

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

不仅要看懂数据,更要能基于数据洞察进行预测、优化和决策。

跨界整合与协同能力

理解上下游业务(采购、生产、销售、财务),能够与不同部门有效沟通、协同解决问题。

技术理解与应用能力

理解AI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在供应链物流领域的应用潜力,并能推动落地。

战略思维与全局观

从企业整体战略出发,理解物流在价值链中的定位和贡献。

风险管理与应变能力

具备识别、评估和应对供应链风险的意识和方法。

可持续发展意识

理解并推动绿色物流、ESG等要求。

全球视野与地缘政治敏感性

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规划和调整物流网络。

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(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企业内训)是否还在大量培养"过去的物流人才"?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"物流人才"的标准?企业是否建立了吸引、培养和留住这些"新人才"的机制?与其问现有的人才够不够,不如问我们是否在"制造"未来需要的人才?

基于上述诸多问题,中物联的物流师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版,以对未来的能力需求为驱动,构建物流认知框架,把物流知识以案例形式进行承载,重点在培养高适应性的物流人才,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智力保障。

供应链视角下的物流思考与知识体系重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