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AI的“能歌善舞”确实让不少高校老师如同打开了金矿,尤其是在科研压力山大的当下,一句“AI帮我写论文”简直成了打开金山的咒语。SCI、SSCI、CSSCI,哪个不是压在老师们肩头的KPI大山?如果AI真能一键生成高质量论文,那简直是提前进入退休生活的节奏,数着论文评职称,做梦都能笑出声。
然而,当我们被AI论文的美好愿景冲昏头脑之前,不妨先冷静下来,思考一下这看似美好的“捷径”背后,可能潜藏的种种不靠谱。
首当其冲的问题是,资源的稀缺性与竞争的内卷化。 如同高考,当所有考生都掌握了提分技巧,最终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仍然是少数,毕竟供给有限的条件下,人人都加分等于不加分。学术期刊的版面和主编的精力是有限的,如果人人都能用AI批量生产论文,那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。看似提高了生产效率,实则可能陷入“无效内卷”,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反而被淹没在AI制造的文字洪流之中。
更深层次的危机,在于科研的本质被扭曲。 科研论文,本应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、分享创新思想和方法的重要载体。而AI,至少目前仍然是对既有知识的重组和规范化表达,它擅长的是“旧瓶装新酒”,而非“无中生有”。如果学术界充斥着大量由AI“洗稿”或“拼接”而成的论文,我们将陷入知识的“低水平重复”陷阱,真正具有突破性的、引领文明进步的原创性研究将受到压制。这就像《三体》中的“智子”,看似高效便捷,实则可能干扰甚至阻碍人类文明的进化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期刊主编们可能也会“偷懒”,转而利用AI来审稿。 如果用冰冷的算法和预设的“价值观”来评判学术论文的优劣,那无疑是对学术创新和多元思想的扼杀。学术的魅力,正是在于其批判性、探索性和挑战权威的精神,而这些恰恰是AI难以理解和评估的。就像毕业生面临企业雇主的AI面试,面对成千上万的简历,可能还没轮到雇主的青睐,就已经被算法拒绝了。当学术评价体系被AI主导,学术圈将面临一场更大的灾难,创新之火或将被算法的寒冰所熄灭。
当然,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AI在科研领域的价值。相反,是通过上面的描述,说明我们需要更为负责任地使用AI进行科研的创新与学术的研究。
当前,AI在信息检索、文献分析、格式规范等方面,确实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强大的助力。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AI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筛选和整合全球海量数据,快速掌握前沿动态,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关键信息,甚至利用知识图谱、语义分析等创新方法,为人文社科研究开辟新的路径。
关键在于,我们如何正确地定位AI在科研中的角色? 它应该是得力的助手,而非人类智慧的替代品。我们应该发挥AI的工具属性,让它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信息、分析数据、处理繁琐事务,从而解放人类的脑力,专注于更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和问题解决。
而聚焦到商科领域,如何才能找到更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呢?不妨回到解决问题的第一性:“从现实案例出发,聚焦问题导向,从案例中提取知识和启示,从发现到创造,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方向。” 这才是科研的初心,也是AI无法替代的人类智慧的价值所在。
面对AI这把双刃剑,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思维。 我们不能沉迷于AI论文速成的幻梦,更不能让AI主导学术评价体系。我们需要坚守科研伦理,明确AI的边界,坚决防止AI替代人类的创新性思考。同时,也要积极拥抱AI带来的机遇,善用AI的强大功能,提升科研效率,拓展研究视野,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知识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。
与其梦想着AI论文“梦中诗百篇”,不如思考如何将AI打造成我们科研的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, 让人类的大脑真正专注于“从0到1”的创新突破。这才是AI时代,学术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