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技术前沿
  3. 知识库的价值迷思:拥有国图,能创造世界吗?

知识库的价值迷思:拥有国图,能创造世界吗?

  • 发布于 2025-03-05
  • 18 次阅读

“给我一个国家图书馆,我就能创造世界吗?”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放眼望去,公共图书馆遍布各地,浩如烟海的知识唾手可得,然而,真正能将书页上的文字内化为自身知识,并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创新力量的人却寥寥无几。这不禁引人深思:知识库的价值究竟何在?

诚如所言,知识若仅仅停留在书本、硬盘或云端,便如同沉睡的种子,难以开花结果。知识的力量,只有当它被个体吸收、理解、并与真实情境深度融合时,才能真正迸发出来。

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历程中,购买了厚重的牛津、剑桥词典,但英语口语依然磕磕巴巴;无数人从书店抱回各种XX小时精通、XX宝典,但是却依旧无法独立编写一行代码。这些普遍现象清晰地揭示了一个问题:仅仅拥有知识库,并不能直接解决现实问题。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有效地学习知识,如何将外部知识转化为驱动自身进步的内生动力。

在信息匮乏的时代,我们尚可以通过精读一本书籍来构建知识体系,塑造认知框架。然而,在人工智能(AI)时代,知识的形态已然发生了质变。知识被解构、编码成无数个向量,当我们提出一个浅显的问题时,AI便会迅速从向量库中检索出最“接近”的答案进行回复。问题越是简单粗浅,AI的回答也往往流于表面,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。

那么,我们如何才能向AI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?答案在于问题源于真实情境下的实践,以及对现实深刻的洞察。 对现实的理解越深入,对问题的本质把握越精准,我们向AI提出的问题也越有深度,从而获得的答案也越有价值。反之,如果我们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就停留在表面现象,比如仅仅询问“什么是物流?”,AI就会很敷衍地给出物流术语标准对物流的定义,然后进行一个四平八稳的回答。这种基于表面的提问,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。即使AI能够从向量库中找到“最接近”的答案,也未必是最“正确”的答案,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因此,在AI时代学习,不仅仅是简单地获取知识,更重要的是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。在知识体系的支撑下,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界定问题、描述问题,并最终定义问题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AI工具,高效地解决问题。

这就要求一个现代的管理者,需要站在更高的系统层面,既能洞察全局,又能清晰问题的具体解决方向,然后才能指挥AI这个“打工人”一步步实现目标,并最终评审AI的工作质量,人类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。对于个体而言,工作的难度、复杂性,以及工作与现实情境的结合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,这对人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我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,不再是空洞的理论,而是扎根于现实环境,服务于我们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。我们需要了解人类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通用做法和经验,并将这些经验内化于心,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,然后在外化于行,驱动AI或者机器人行动,并且能够准确地评价工作的质量。这种能力,在未来将至关重要。

正如常见的场景:领导对新员工小张说:“小张,你去写个文件。” 小张茫然领命,却不知从何下手。因为他缺乏与领导相同的知识、经验和背景认知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,不断模仿以往的范本来执行命令。在这个模仿过程中,小张往往并不理解每个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。经历无数次的试错和领导的批评,小张最终可能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张,掌握了完成此类工作的知识和经验。然而,这种成长路径是基于海量的试错成本,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个人精力。

试想,如果领导一开始就能清晰地指导小张:“小张,你按照XX逻辑,在收集XX相关信息的基础上,进行文献整理归纳,形成一份清晰明确的报告或文件,并在XX时间之前把报告分发给相关人员。” 那么,小张的学习与任务执行过程将变得更加明确、有条理、逻辑清晰。  在未来的工作中,AI就如同这位“小张”,而我们需要成为能够清晰指导AI工作的“领导”。 因此,对于管理者而言,重要的转变是从“指挥、命令”下属,转变为“指导”下属, “Leader”的角色将逐渐向“Coach”的角色转变。

与此同时,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将变得更加显性化和明确化,以避免因表达不清导致的沟通障碍和误解,这也是人类在和AI协同进化时,通过不断给AI下达指令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的技巧,并且也会逐渐地优化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模式,能把话说清楚,讲明白,也是个人思维能力、知识框架体系强大的重要表现。

所以,回到最初的主题,未来我们不再关注个人拥有多大的知识库,而是在庞大的知识库面前,我们有没有强大的逻辑力量来驾驭它,用强大的知识库外挂来丰富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,通过正确的问题获得正确的答案,并且有效地评价答案的质量,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真实世界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