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1. 概述
为适应科技发展、技术进步对行业生产、建设、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,顺应供应链管理服务领域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,对接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下客户管理、采购管理、生产管理、物流管理、供应链运营岗位(群)的新要求,不断满足供应链管理服务领域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,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,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,制订本标准。
专业教学直接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,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。本标准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供应链运营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,学校应结合区域/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,依据本标准制订本校供应链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鼓励高于本标准办出特色。
2-4. 专业基本信息
2. 专业名称(专业代码)
供应链运营(530810)
3. 入学基本要求
中等职业学校毕业、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
4. 基本修业年限
三年
5. 职业面向
所属专业大类(代码) | 财经商贸大类(53) |
所属专业类(代码) | 物流类(5308) |
对应行业(代码) | 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(G) |
主要职业类别(代码) | 供应链管理师(4-02-06-05)、物流服务师(4-02-06-03)、采购人员(4-01-01-00)、其他金融服务人员(4-05-99)、客户服务管理员(4-07-02-03) |
主要岗位(群)或技术领域 | 采购管理、供应商管理、物料与仓储管理、生产计划管理、运输规划与调度、供应链运营…… |
职业类证书 | 供应链运营、供应链数据分析、物流管理…… |
职业发展路径
6. 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承技能文明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,良好的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、数字素养、职业道德、创新意识,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,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,面向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的客户管理、采购管理、生产管理、物流管理、供应链运营等岗位(群),具备市场预测、数据分析、计划编制、运营与风险控制能力,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,能够从事市场调研与客户管理、采购与供应商管理、供应链生产与控制、供应链物流管理、供应链计划与运营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。
7. 培养规格
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,全面提升知识、能力、素质,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(群)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,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:
(1)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、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。
(2)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、行业规定,掌握绿色生产、环境保护、安全防护、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;了解相关行业文化,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,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,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。
(3)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、数学、外语(英语等)、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,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,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。
(4)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、文字表达能力、沟通合作能力,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,学习1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。
(5)掌握经济统计、财务金融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、商业运营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。
(6)掌握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,具有需求预测与客户管理能力,能够制订供应链销售与运营计划。
(7)掌握采购与供应管理知识,具有供应商管理和采购执行能力,能够完成供应商开发、评价、维护与采购工作。
(8)掌握供应链生产运作模式与策略,具有供应链生产计划编制、实施与控制能力,能够完成供应链生产计划、协调与控制工作。
(9)掌握供应链仓配中心流程优化与库存管理方法,具有仓配中心运营与库存控制能力,能够完成仓配运营与库存管理工作。
(10)掌握线路优化的方法与工具,具有运力调配与数字化运营能力,能够准时完成供应链各环节产品交付任务。
(11)掌握供应链金融与风险控制基础知识,具有供应链金融客户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,能够完成融资需求分析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作。
(12)熟悉供应链计划、采购、生产、交付和回收的生态化循环经济体系,具有供应链计划与协调、流程优化与绿色低碳运营能力,能够组织跨企业跨部门的供应链协同运营。
(13)了解供应链领域的新技术、新标准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具有基本的数字技术应用和质量管理能力,能够初步将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供应链运营工作中。
(14)了解物流与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要求,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,能够适应供应链运营岗位技术技能的更新与发展。
(15)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,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。
(16)具有探究学习、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,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(17)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,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标准,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、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;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。
(18)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,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、审美能力,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。
(19)树立正确的劳动观,尊重劳动,热爱劳动,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,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弘扬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。
8.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
8.1 课程设置
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。
8.1.1 公共基础课程
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。
应将思想政治理论、体育、军事理论与军训、心理健康教育、劳动教育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、党史国史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国家安全教育、信息技术、艺术、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、创新创业教育、地理、创新思维、团队管理等列为必修课程或限定选修课程。
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。
8.1.2 专业课程
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。专业基础课程是需要前置学习的基础性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的课程,是为专业核心课程提供理论和技能支撑的基础课程;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岗位工作内容、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,是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的主干课程;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的课程,是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延展课程。
学校应结合区域/行业实际、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确定课程,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,依托体现新方法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标准的真实生产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等,开展项目式、情境式教学,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。有条件的专业,可结合教学实际,探索创新课程体系。
(1)专业基础课程
主要包括:经济学基础、统计基础、财务基础、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基础、数字化物流商业运营、供应链数字化运营、供应链项目运营等领域的内容。
(2)专业核心课程
主要包括:供应链需求与客户管理、采购与供应管理、供应链智能生产运作、供应链智慧仓配运营、供应链数字化运输、供应链数据分析、供应链风险控制与管理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内容,具体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,按国家有关要求自主设置。
查看专业核心课程详情(3)专业拓展课程
主要包括:生产制造供应链运营、商贸流通供应链运营、跨境电商供应链运营、大宗商品供应链运营、供应链精益管理、绿色供应链管理、供应链信息技术、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、供应链成本与绩效管理、现代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内容。
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
序号 | 课程涉及的主要领域 |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|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|
---|---|---|---|
1 | 供应链需求与客户管理 |
|
|
2 | 采购与供应管理 |
|
|
3 | 供应链智能生产运作 |
|
|
4 | 供应链智慧仓配运营 |
|
|
5 | 供应链数字化运输 |
|
|
6 | 供应链数据分析 |
|
|
7 | 供应链风险控制与管理 |
|
|
8 | 供应链金融 |
|
|
8.1.3 实践性教学环节
实践性教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。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实验、实习实训、毕业设计、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,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。
(1)实训
在校内外进行采购谈判与招投标、智能生产虚拟仿真、智能技术与智慧物流、供应链数字化运营、供应链金融、供应链项目管理等实训,包括单项技能实训、综合能力实训、生产性实训等。
(2)实习
在生产制造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、批发和零售、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生产、物流、商贸、供应链企业进行需求分析、供应链采购、供应链运营等实习,包括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。学校应建立稳定、够用的实习基地,选派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人员,组织开展专业对口实习,加强对学生实习的指导、管理和考核。
实习实训既是实践性教学,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,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。学校可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,结合企业生产周期,优化学期安排,灵活开展实践性教学。应严格执行《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》和相关专业岗位实习标准要求。
8.1.4 相关要求
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。发挥思政课程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,在思政课程中有机融入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;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思政,推进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育人,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。应开设安全教育(含典型案例事故分析)、社会责任、绿色环保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数字经济、现代管理、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(活动),并将有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;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;组织开展德育活动、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。
8.2 学时安排
总学时一般为2800学时左右,每16~18学时折算1学分,其中,公共基础课总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%,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%,其中,实习时间累计一般为6个月,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。各类选修课程的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%。军训、社会实践、入学教育、毕业教育等活动按1周为1学分。
学时分配比例
9. 师资队伍
按照"四有好老师""四个相统一""四个引路人"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,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。
9.1 队伍结构
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∶1,"双师型"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一般不低于60%,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%,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、年龄、工作经验,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。
能够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,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行业导师,组建校企合作、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,建立定期开展专业(学科)教研机制。
9.2 专业带头人
原则上应具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和较强的实践能力,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、专业发展,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,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,主持专业建设,开展教育教学改革,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强,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。
9.3 专任教师
具有高校教师资格;原则上具有物流管理、工商管理、经济管理、供应链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;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,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;具有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;能够落实课程思政要求,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;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教法改革;能够跟踪新经济、新技术发展前沿,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;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生产性实训基地锻炼,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。
9.4 兼职教师
主要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中聘任,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,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(职称)或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,了解教育教学规律,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、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。根据需要聘请技能大师、劳动模范、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,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制定针对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。
师资队伍结构要求
10. 教学条件
10.1 教学设施
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、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、实验室、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。
10.1.1 专业教室基本要求
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。一般配备黑(白)板、多媒体计算机、投影设备、音响设备,具有互联网接入或无线网络环境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。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,符合紧急疏散要求,安防标志明显,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。
10.1.2 校内外实验、实训场所基本要求
实验、实训场所面积、设备设施、安全、环境、管理等符合教育部有关标准(规定、办法),实验、实训环境与设备设施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,实训项目注重工学结合、理实一体化,实验、实训指导教师配备合理,实验、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,确保能够顺利开展采购谈判与招投标、智能生产虚拟仿真、智能技术与智慧物流、供应链数字化运营、供应链金融、供应链项目管理等实验、实训活动。鼓励在实训中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虚拟仿真等前沿信息技术。
查看实训室设施详情实训室设施
(1)供应链虚拟仿真实训室
配备计算机、桌椅、虚拟仿真软件等设备设施,用于供应链数字化运营、供应链系统规划与设计、供应链建模与优化、智能生产计划与控制、供应链虚拟生态等实训教学。
(2)采购与招投标实训室
配备商务谈判桌椅、展示柜、文件柜、计算机及投影、招标采购模拟实训软件、采购绩效管理实训系统、采购与供应管理综合实训系统等设备设施,用于采购计划制订、模拟采购谈判、合同订立与签约、供应商评价与管理、投标评标等实训教学。
(3)智慧物流实训室
配备重型货架、流利货架、电子播种墙、电子拣选台车、AGV搬运车、智能机械臂、电动叉车、手持、穿戴设备、物联网试验箱及配套软件等设备设施,用于智能物流技术与装备、智慧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等实训教学。
(4)供应链金融实训室
配备满足实训教学需要的计算机、电脑桌、智慧黑板等设备设施,用于仓单质押业务、买方信贷业务、授信融资业务、垫付货款业务、替代采购业务、信用证担保业务、风险分析与控制、合同协议管理等实训教学。
(5)智慧供应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
配备线下实训超市、智能零售体验店、线上营销推广系统、大数据展示屏等设备设施,用于供应链信息系统、供应链数字化运营、供应链数字营销、供应链项目管理、供应链创新创业等实训教学。
可结合实际建设综合性实训场所。
10.1.3 实习场所基本要求
符合《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》《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》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,经实地考察后,确定合法经营、管理规范,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、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,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,并签署学校、学生、实习单位三方协议。
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,实习基地应能提供采购、生产、物流、供应链等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,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,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;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,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,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,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,完成实习质量评价,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,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的规章制度,有安全、保险保障,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。
10.2 教学资源
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、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、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。
10.2.1 教材选用基本要求
按照国家规定,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,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。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、新规范、新标准、新形态,并通过数字教材、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。
10.2.2 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
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、专业建设、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。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:有关物流行业、供应链管理行业各类国家标准、经济管理、供应链管理技术、供应链管理方法、供应链管理工具等图书。及时配置新经济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管理方式、新服务方式等相关的图书文献。
10.2.3 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
建设、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、教学课件、数字化教学案例库、虚拟仿真软件等专业教学资源库,种类丰富、形式多样、使用便捷、动态更新、满足教学。
11. 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
11.1 质量保障
(1)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,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,改进结果评价,强化过程评价,探索增值评价,吸纳行业组织、企业等参与评价,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,接受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,健全综合评价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标准、课堂评价、实验教学、实习实训、毕业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质量保障建设,通过教学实施、过程监控、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,达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。
(2)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,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,定期开展课程建设、日常教学、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,建立健全巡课、听课、评教、评学等制度,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,严明教学纪律,强化教学组织功能,定期开展公开课、示范课等教研活动。
(3)专业教研组织应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备课制度,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,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,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(4)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,并对生源情况、职业道德、技术技能水平、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,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。
质量保障体系
11.2 毕业要求
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培养规格,完成规定的实习实训,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或修满学分,准予毕业。
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,细化、明确学生课程修习、学业成绩、实践经历、职业素养、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等。要严把毕业出口关,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各教学环节,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。
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、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,经职业学校认定,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;达到相应职业学校学业要求的,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。